巧用借贷诉讼破解公司僵局,律师成功为企业客户收回两千万资金
发布时间:2025-09-18
在公司法实践中,股东间出现僵局并不罕见。然而,当各方既无法继续经营,又无法就解散、退股等事项达成一致,甚至不符合司法强制解散条件时,如何破局成为极大挑战。声驰律师事务所李永生、曹金玲律师代理的一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股东纠纷案,通过非典型的诉讼策略,成功打破僵局,帮助客户实现退出并收回巨额资金,彰显了律师在复杂商事争议中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
案情简介
涉案A公司由6位股东共同成立,其中大股东持股51%,系国内知名医疗器械生产商;其余5位股东合计持股49%,为专业医疗器械销售代理商。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成立初衷是整合生产与销售资源,通过“两票制”政策下的总包销售模式实现共赢。
然而,公司刚运营一年,股东之间便产生严重分歧。大股东以“采购量不足”为由停止供货,并扣留公司货款高达1200万元,甚至取消销售授权,导致公司经营完全停滞。更为复杂的是,五位小股东内部也存在意见分歧,有人甚至与大股东暗中串通,致使公司陷入“无法经营、无法解散”的双重困境。
案件难点:法律路径阻塞与现实利益纠葛
尽管各方均同意不再经营,但由于缺乏信任,无法自行组织清算。而通过司法程序强制解散公司,又因不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等要件,无法立案。李永生、曹金玲律师分析认为,此类僵局往往具备以下特点:
股东间丧失合作基础,人合性彻底破裂;
公司决策机制失灵,无法形成有效决议;
各方虽均有退出意愿,但因利益分配问题无法达成一致;
直接提起公司解散之诉缺乏明确法律依据,诉讼风险极高。
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另辟蹊径,打破僵局,成为律师面临的核心挑战。
律师办案:以“借款与货款”诉讼推动僵局化解
在全面梳理案件材料的基础上,李永生、曹金玲律师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公司法人格诉讼路径,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以借贷纠纷和买卖合同纠纷为切入点,通过多个诉讼并行的方式向大股东施压。
1. 以A公司名义起诉大股东,追讨货款1200万元
尽管大股东控股,但其并不实际参与经营,也未控制公司公章及证照。李永生、曹金玲律师抓住这一关键,果断以A公司名义提起诉讼,要求大股东返还所欠货款。
2. 拆分债权,分别起诉股东个人借款
大股东实缴的510万元出资实际来源于向5位小股东的借款。尽管部分小股东不愿提起诉讼,但律师分析认为该笔借款属于“可分之债”,可由不同债权人分别主张。在律师沟通下,3位小股东同意提起诉讼,要求大股东偿还借款。
3. 以执行促谈判,实现“围魏救赵”
李永生、曹金玲律师通过多个诉讼的胜诉判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累计扣划大股东资金近2000万元。巨额资金的划转使得大股东经营受到严重影响,最终被迫回到谈判桌,与其余股东协商公司清算及注销事宜。
案件结果
通过一系列诉讼与执行程序,A公司最终成功收回货款1300余万元,3位小股东收回借款300余万元。执行完毕后,公司账面积累大量资金,各股东在律师协调下最终一致同意注销公司,彻底解决了历时多年的僵局。
法理与情理
本案准确识别“可分之债”的性质,避免因部分债权人犹豫而影响整体维权,两位律师深入把握医疗器械行业“两票制”背景及股东间利益结构,通过多个关联诉讼形成合力,增强谈判筹码,以执行程序倒逼谈判,将诉讼优势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律师用看似普通的借贷和货款纠纷,在公司法框架之外灵活运用诉讼策略,为企业探求出了新的救济途径。充分展现了律师清晰的法律判断力、诉讼策划力以及商业理解力。此外,两位律师在代理过程中不仅注重法律效果,也充分考量了客户的心理预期与商业诉求,在法理与情理之间取得了良好平衡。
每一个法律困境都有一把钥匙,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契合的法律视角和策略。本案的成功处理,不仅为当事人挽回了重大经济损失,也为类似公司僵局纠纷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思路。在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下,律师唯有不断深化专业素养、提升创新思维,才能在看似无解的案件中找到突破之门。李永生律师和曹金玲律师凭借其精湛的业务能力、丰富的实务经验和卓越的策划执行力,再次展现了声驰律师在公司股权与商事争议解决领域的专业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