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熠律师参加京津两地律协“优化营商环境”主题研讨,分享刑事视角专业见解
发布时间:2025-08-21
为提升首都律师在优化京津冀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建言咨政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律协两区建设与营商环境法律事务委员会联合天津市律协法律顾问专业委员会,以“律师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作用”为主题在天津市律协开展研讨会议。会议聚焦“政策支持与机制建设”“律师服务模式创新”“行业协同与资源整合”“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四大议题,邀请京津两地律师代表深入交流。我所潘熠律师作为北京市律协两区建设与营商环境法律事务委员会委员参会并发言,结合刑事法律实务经验,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在研讨中,潘熠律师系统分析了当前营商环境优化中的痛点,并基于刑事法律视角提出专业见解。潘熠首先从刑事辩护角度指出,“远洋捕捞”等逐利性异地执法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以刑事手段干涉民事纠纷、巧立名目“以刑化债”等行为推陈出新;另外,还有对监督类媒体以“新闻敲诈”进行刑事打击,这些行为表面上都是要求企业合法合规运行、优化营商环境,实质上就是利用刑事手段冻结账户、羁押企业家使企业的正常经营行为无法开展;以“杀鸡儆猴”的方式使一些债务通过隐性方式消化掉实质上对社会诚信体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媒体人如果瞻前顾后噤若寒蝉,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也会失去监督等都是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
其次,从刑事控告角度,潘熠律师强调救济渠道不畅加剧了问题。他举例说明,部分办案机关以“民事纠纷”为由拒不受理案件,导致诈骗、合同诈骗等犯罪行为难以追诉,且自诉和立案监督机制失效,赃款追偿困难。表面遵循“刑法谦抑性”原则,实则让真正犯罪逍遥法外,侵蚀营商环境法治基础,也是在直接破坏营商环境。
最后,从刑事程序视角,潘熠律师提出律师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核心作用。潘熠表示,应通过专业法律知识和证据意识,帮助当事人与办案单位厘清法律关系与事实,精准辨明行为性质(如区分民事违约与刑事犯罪),并引导其选择有效权利保护渠道。针对办案单位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他主张律师需协助当事人激活救济机制,并呼吁强化检察机关、监察机关的外部监督职能,以构建多维度制约体系。
潘熠律师发言紧扣会议主题,逻辑严谨、见解深刻,获得与会律师一致认同。其观点不仅突显了刑事法律在营商环境优化中的关键地位,更强调了律师作为“法治守护者”通过精准辨明法律边界,防范权力滥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专业价值。本次研讨活动彰显了声驰律师积极参与行业前沿交流、助力区域法治建设的专业担当。未来,我所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律师在政策建言、服务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